《舌尖2》播出剛過半,前三集在全國的上星頻道的所有節(jié)目當中已超越了同時段的電視劇、綜藝節(jié)目成為收視率的第一名。高收視下,首試周播的“舌尖2”引發(fā)的話題和爭議比第一季多得多,例如人文故事太多、部分片段曾被指抄襲等。近日節(jié)目總導演陳曉卿和分集導演們接受本報專訪,針對第二季“投資3000萬,收益1億”的說法,陳曉卿說:“投資夸大了三倍多,如果說收益是1個億,那是縮小了三倍多?!倍鎸适绿嗟臓幾h,他稱作為紀錄片人“不記錄下那些故事對不起自己良心”。據(jù)悉,目前《舌尖3》也已在籌備中。
□質(zhì)疑1
故事多美食少
鄧潔(分集導演)
食物只是出發(fā)點
從第一集《腳步》到第四集《家?!?,幾乎每集都要遭遇吃貨們抱怨美食少、故事太多。關于這點,《家常》導演鄧潔昨日回應本報稱:“我們做過嚴格統(tǒng)計,47分鐘長片里關于美食獲取加上制作、享用加起來35分鐘,占到大部分,包括每道菜怎么做詳細到很多人都學會了?!编嚌嵵毖?,關于故事太多的這點爭議其實在團隊內(nèi)部沒有爭論,“我們都明確食物只是出發(fā)點”。
總導演陳曉卿回應稱,第一次調(diào)研大家匯報的選題發(fā)現(xiàn),涉及農(nóng)村的食物主人公都是老人,孩子都進城務工了,“我想除了美食,作為紀錄片人,不記錄下來這些故事,對不起自己良心?!?/p>
□質(zhì)疑2
飛魚、采蜂片段被指抄襲
陳曉卿(總導演)
全部取得了授權
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第二季播出后,兩次身陷“抄襲”風波。第一集《腳步》藏族小伙采集野蜂蜜的鏡頭與BBC紀錄片《人類星球》如出一轍,陳曉卿回應稱是“致敬經(jīng)典”。第三集《時節(jié)》講述飛魚的四個鏡頭照搬了BBC紀錄片《生命》的素材?!稌r節(jié)》的導演胡博在受訪時說:“這五個鏡頭都有BBC授權,無論在流程上還是法律上都不存在問題?!?/p>
總導演陳曉卿對此回應道:“去年9月份去臺灣買鏡頭,看到臺灣電視臺拍得都不理想。授權這種事在國際紀錄片界非常常見,像《舌尖》《故宮》也授權給過外國電視臺,然后談一個價格?!?/p>
■對話·陳曉卿(總導演)
如何選擇拍攝對象
長得周正眼神真誠
京華時報:為什么第二季沒用第一季原班人馬?
陳曉卿:第一季的導演中有的去做紀錄片《與全世界做生意》,還有的在做《玩味京城》,都有各自任務,所以沒能參與第二季。
京華時報:分集導演在拍攝前惡補美食知識得看哪些書?
陳曉卿:他們跟第一季導演一樣,全都得做功課,我開的書單很長,其中有《中國食料史》《中國飲食文化史》《中國飲食器具史》等。
京華時報:前期調(diào)研據(jù)說是整個過程中最難的部分?
陳曉卿:因為在媒體上播放的紀錄片,調(diào)研很重要,觀眾是第一位的。其實拍攝中調(diào)研還在繼續(xù),因為會有新的發(fā)現(xiàn)。而且攝制組每天會歸納大家意見,最終的播出版隨時會做調(diào)整,這也是調(diào)研。我還給一幫經(jīng)濟學家放過第三集《時節(jié)》,未來我們可能做電影版或者其他版本,這也是調(diào)研。
京華時報:《舌尖2》在拍攝對象的選擇上有哪些標準?
陳曉卿:全說了就涉及商業(yè)機密了。我們的操作手冊涉及細則和具體標準,拿這個可以再拍部《舌尖》了。一般來說得找能體現(xiàn)中國人性格的故事,人要長得周正點,眼神真誠,但我們也拍過眼神比較閃爍的人,最后就壓縮片段只有食物沒有人。
京華時報:第二季海外取景部分多嗎?
陳曉卿:不多,因為沒錢。主要是有集涉及故鄉(xiāng)有關的華僑,得去海外拍攝。但全部海外拍攝不多,沒有那么多錢。
京華時報:每集50分鐘的成片單個鏡頭平均2秒,有人反映鏡頭切換得太快,這是為了達到國際紀錄片標準嗎?
陳曉卿:國際標準從來都沒有,但是國際流行的商業(yè)紀錄片敘事節(jié)奏很快。這點我們做得還不夠,我們快得比較平均,而人家快的地方中間是有慢的。每集長鏡頭比例都會有規(guī)定,但是導演們目前還不能完全做到。
京華時報:第一季和第二季已經(jīng)呈現(xiàn)了比較豐富的內(nèi)容,再拍第三季會擔心沒法超越嗎?
陳曉卿:不會,很容易從自己積累中找到新的點,第三季還能有更多的東西,但是第三季也不一定是我來做,都要領導來定。目前第三季正在籌備中。
■聲音·李星文(影評人)
探討美食背后的人文
野心大了雕琢感強
談及“舌尖”第二季和第一季的不同時,評論人李星文接受本報采訪時說:“第一季是放松的,無心插柳柳成蔭。第二季是刻意的,有明顯雕琢感。第一季比較純粹地聊美食,第二季想深入探討美食背后的人文內(nèi)涵、人與美食的關系。個人更喜歡第一季的單純、隨意和集中。第二季制作費增加,策劃力量更強,野心更大。”他同時稱第二季還只播了幾集,不必急于下結(jié)論。
李星文稱紀錄片拍法本來就有兩種流派:“一種是專業(yè)流,談美食就一直聚焦美食,談武術就一直聚焦武術,另一種不管談什么,要聚焦跟藝術有關的人。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第一季成功后,第二季就不再可能跟第一季一樣集中談美食,肯定會探討美食背后的東西。吃貨們覺得不過癮,但是沒必要抱著不可動搖的剛性期待,它既然變化了,我們就按照變化思路,看一下思路下拍攝的東西。你不能因為期望是甲,出來乙就進行批判。”
談及《舌尖上的中國》開始受到歐美關注的原因,李星文稱民族特色的紀錄片在國際上一直有穩(wěn)定市場?!斑@跟賈樟柯他們拍的中國故事片里的藝術片一樣,在歐美有市場。涉及中國人文、歷史的紀錄片,像《陳倉石鼓》《黃埔軍?!愤@樣文化含量高的,國外會比較看重,‘舌尖’也屬于這類,而且涉及美食共通性更高?!彼瑫r指出,中國紀錄片如果有走向世界愿望,還是要多拍基于民族特色的東西,把這點做極致,“做普世價值的片子,不是中國故事片的強項”。京華時報記者高宇飛